外科手套為什么沒能早點使用?
外科手套在如今的手術流程中是必須器械,不論是外科醫生還是普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常識。然而在它剛剛被發明出來的19世紀,它的使用和普及,卻經歷了相當多的坎坷。即便在投入臨床之后,也花了將近10年時間才讓它被廣泛接受。許多歷史記錄對于外科醫生對手套的緩慢的接受和使用程度表現出了不解:“需要花這么長的時間才想到可以使用手套本身就是個謎題”。有歷史學家認為,是因為外科手套缺乏“神秘的誘惑和復雜的美感”,所以不受外科醫生注意。
真是這樣嗎?僅僅是如此簡單的原因延誤了外科手套在外科操作中的應用?醫學的歷史有話要說。
1、滅菌法
1867年,約瑟夫.李斯特發表了滅菌學論文,在此后的二十年中,這種使用滅菌劑消毒的方案被世界范圍內的外科醫生們廣泛接受。在1870年到1880年之間,快速接受李斯特滅菌法的外科醫生被視為先鋒,而那些不那么快接受的則被看作落后保守。實際上,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許多醫生都在研究傷口除菌的技術,他們不關注或不采納李斯特的方案,多半是由于在開發自己的方案。但是,在滅菌法普及之后的20年內,其他的手術除菌研究都逐漸式微。1888年,柏林的PaulFürbringe提出,按照肥皂、酒精和滅菌劑的順序洗手,能夠作為手術滅菌方案。這一程序得到了細菌學實驗室的數據支持,很快就成為外科界手部滅菌的金標準。
2、避免接觸
避免用手接觸的方案有兩種,一種是避免接觸污染源,第二種則是干脆避免接觸手術傷口。
一種方案刊登在1899年《美國外科協會業務》上,TheodorKocher推薦不要用手接觸“任何感染液體或者帶菌物質”,并建議外科醫生“在手術之前和手術之間戴手套”。而德國的GustavNeuber則提出了“無菌操作”(他創造了這個詞)——用避免接觸細菌來替代殺菌操作——他的方法包括隔離感染的和已滅菌的箱子、防菌和操作者。
第二種方案的提議者們發展出了不直接接觸患者的手術技術。1905年英國的外科醫生WilliamArbuthnotLane設計了一套有超長手柄的工具來進行骨折的手術治療。也有人想到了用某種物質來包住外科醫生的手,這種物質必須要能夠避免手傳播細菌污染傷口,同時又不影響外科操作的靈敏性。1899年,德國外科醫生使用了一種蠟膠,作為滅菌“顯微手套”,“防水、防血液以及防菌”,他寫道。這種方式沒有被廣泛接受,主要原因恐怕是它無法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來完成手術。1934年,芝加哥大學的BenjaminFMiller等人觀察到“陽離子去污劑能在手上生成看不見感覺不到的薄膜,能夠將細菌隔離在薄膜下”,而且理論上能夠持續足夠長的時間并具有“滅菌能力”。
3、免疫法
也有醫生想到了提高病人自身的抗菌能力來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一次世界大戰前10年,有些外科醫生試圖制造針對傷口感染的疫苗或者提高患者在術前的整體免疫能力。比如JohnnesMikulicz,19世紀的德國外科醫生,在術前給患者注射核苷酸,以提高他們的白細胞技術,增強免疫反應,提高抗菌能力,減少傷口感染的發生。這種想法和幾十年后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的方案類似。
4、細致的手術技巧
一個把手套引入手術室的醫生,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WilliamHalsted,就并不關注手套的防菌作用。他發現李斯特滅菌法無法完全消除傷口的細菌,但是認為滅菌的關鍵在于患者的傷口和組織。他認為,干凈的傷口,健康和循環良好的組織能夠讓那些不可避免的出現在傷口中的細菌不引起感染。在動物實驗中,Halsted有意將細菌引入狗的腹腔,他觀察到,只要不對組織產生機械性損傷,就不會引發感染。但是,如果造成了組織瘀傷或者阻斷某些部分的血供,“哪怕僅僅一個細菌……也能增殖和造成致命的腹膜炎”。因此,Halsted預防感染手段主要依靠小心仔細的手術技術,他集中注意力追求手術的細致和精準——這更耽誤了他對外科手套的使用,因為手套會影響到操作的靈敏度。
5、外科手套的起初引入
1890年代,使用手套保護患者不受感染的思路幾乎無人察覺。那個年代,戴手套是為了保護佩戴手套的人。1899年,Halsted把外科橡膠手套引入手術室,僅僅是為了保護護士的手和胳膊不受滅菌劑氯化汞的傷害,而外科醫生卻并不佩戴手套。
畢竟,在那個時期,有眾多的替代滅菌方案可以選擇,不選擇使用手套并不奇怪。即便手套已經進入手術室,戴到了外科醫生的手上,外科界也依然為此爭論了很長一段時間。手套本質上是種復雜的技術,有著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樣式,不同的使用體驗,它所聯系的不同知識,甚至到底需要佩戴幾副都是問題。
所以,外科醫生們并非“不思考”才想不到使用手套,而是想法太多。并且,與歷史學家所說的“手套缺乏神秘的誘惑和復雜的美感”相反,外科手套臨床應用的一再拖延,正是由于它的情況復雜而醫生們對它了解甚少。